- 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5:08 点击次数:93
“自古英雄出少年,似水红颜惹人怜。”这句诗经常被大家提起,而且反复被引用,用来指代那些年轻有为的学生们。
或许是受这一言论的刺激,所以很多的年轻人在从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,那就是要成为大英雄去拯救世界。笔者那时候感受到的也是这样的氛围,不过大家要当的是大侠,想要做的人是乔峰。不过虽然时代不同,那是每个年轻人内心的冲动却是一样的。
32年前的救火少年赖宁,他也曾是我们心目中的少年英雄榜样,却因为救火而悲壮的牺牲。不过曾经的勇气,由原先的倡导,到后来却变成了压抑,到现在为止,赖宁曾经的事迹都已经被移出了教科书,照片也从学校摘下。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?
一、乐于助人的赖宁
赖宁,出生在1973年,那是一个很独特的年代,虽然1972年的时候尼克松访华,但是东西两方的世界都对我们进行包抄。所以那个时代,我们强调的主题永远都是为国家奉献,人人争当雷锋。
展开剩余85%或许是在环境的影响之下,赖宁一出生的时候就有着高度的革命热情,并且拥有着像雷锋一样的奉献精神。
所以很小的时候,赖宁就非常的有上进心,而且乐于助人,无论是哪一个同学,甚至是一些老爷爷老奶奶,赖宁都愿意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忙,尽可能的让大家高兴。
除此以外,在学校里面他读书也非常认真,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。并且因为一次偶然的因素,学校公开表扬了这个好学生,因为他在读书的时候,居然曾经有三次参与了救火的经历,被誉为是绝对三好学生。
原来,赖宁生活在石棉地区,这一地区是火灾严重区域,经常性的爆发火灾,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到森林火灾,人人有责,即使是小孩子,也是有责任的。
但是,赖宁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三次救火英雄的称呼。从这一段经历来看,未来的赖宁肯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,对所有朋友都有指引作用的大人物。
二、勇敢的少年,在火灾中牺牲
在林业局给予了赖宁足够的表扬以后,学校里面把他称为好学生,所有的人都把他视之为未来的大人才。
按理来说,赖宁的未来应该是前途无限好,只要他保持下去,肯定能够拥有很好的出路。
但是,他的辉煌人生却戛然而止,不过这种戛然而止是生命上的中止,而并不是指他辉煌的陨落。
在1988年的时候,石棉县又一次爆发了大火灾,这一次火灾是因为电路起火,所以火灾比较严重。
在火灾爆发前,在家里写作业的赖宁早就和伙伴发现的问题,所以他们早早的就赶到现场准备参与救火。
由于赖宁发现的早,而且及时的向大人发出的请求信号,所以很快就有救火人员及时的来到现场,并且参与火灾救援。
当时,其实赖宁已经可以退场,因为他身为一个小孩子能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,但是面对恐怖的火灾,他却一直不愿意退去,而且还坚持捧着水盆去,尽可能的尽一份力。
周围的人对他是既敬佩又非常的担心,于是那些大人强制性的抱着赖宁选择退开,因为他们也害怕这个英勇的孩子会死在那场火灾之中。
不过,赖宁注定了是赖宁,他如果退却的话就不会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,所以就在他假装答应大人的时候,突然之间睁开了大人的怀抱,还是回到了现场,并且积极的配合大人一起救火。
他似乎又回到了曾经那三场救火的行动之中,他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,他是祖国要号召奉献的螺丝钉,他怎么能够退去?
所以在这种勇敢之下,他与大家一次又一次的与火灾搏斗,并且最后和大家一起控制的灾难。
不过可惜的是,灾难虽然被控制,但那位小英雄却永远的死在了火灾之中。
这使得原本应该庆幸的救援行动,永远都抹上了一抹悲哀,就连当时救火的大人都内心不断的伤感,原来这个孩子是这么的努力,原来英雄也可以如此的小。
不过虽然赖宁已经死去,但是他创造的辉煌却永远没有消失,当年参与救火的人们一个个来到了赖宁的家里面,都在赖宁的遗像面前表示了自己崇高的敬意。
真正的勇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。虽然知道死亡,虽然心智还不成熟,但他们却能够知道,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自己的性命永远不要碌碌无为。
当年,这一事件也曾经引起过西方人的关注,他们似乎还是无法理解,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顾自己的性命,去为了一场火灾难而牺牲。这或许就是王蒙老师在自己的日记中所写的中国力量吧。
三、英雄虽离场,但精神可嘉
当年赖宁的勇气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灯塔,并且被教科书反复宣传,让大家向他学习。
不过,曾经的英雄却最终还是无奈的退场,因为关于赖宁的事迹从教科书删除,照片也从学校摘下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少年英雄的遗忘,其实这件事情背后有着更深的讲究。因为当时赖宁还只是一个未成年人学生,他虽然是英雄,虽然让所有人敬佩,但是却真正的冲突到了未成年保护法。
作为国家未来的掌控人,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暴露于危险之中,即使他们有着崇高的意志,都必须要让自己成年以后再进行自我选择。
因此,国家最终选择让这位少年英雄的宣传低调了下来,虽然依旧有无数的人知道他的故事,但不再以一种狂热的方式宣传。这样可以让那些年轻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情,而不会盲目的去牺牲。
总的来说,这并不是对英雄的遗弃,而是对于少年的保护。
不过,这么做也并非是单方面的撤销,国家也在另一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。小孩子有的时候无法掌控自己,所以国家更应该保护他们,然后让他们成年以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。
同时,我们也不要放松对于思想道德教育,不然的话,年轻人失去了理想,失去了道德很容易变坏。
结语
综上所述,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教育方式的调整。红色年代里面,鼓励所有的人都要建立起奉献精神,鼓励所有的人都要有崇高的境界。
不过那时候的要求是在国家危险之中没有办法,但现在和平年代已经到来,所有的人都已经拥有了可以从容发展的机会。
所以小孩子受到的教育不仅仅要有道德教育,同时也要对于那些热血的东西进行克制。因为孩子们未来有的是奉献的机会,有的是报答国家的理由,但并不是他在未成年时候的热血与冲动。
由此可见,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还是很重视的,同时也兼具了思想道德教育。在这样的教育之下,相信未来的年轻人会更好的处理冲动与道德之间的度,并且真正成长为与雷锋相媲美的英雄人物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天津市